所需时间:约4小时
建议行程:大澳棚屋及大街 > 晒咸蛋/茶粿文化体验工作坊 > 大澳文物酒店 > Tai O Lookout餐厅 > 大澳乡事委员会广场壁画 >大涌桥
行程焦点:大澳曾是香港的渔盐业重地,曾有大量渔民聚居,留下不少具本土特色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是次行程带大家穿梭大澳百年历史产物,识古知今。此路线包含趣味丰富的工作坊及文化导赏团,更是亲子互动的不二之选。
美不胜收的大澳渔民水乡大澳水乡位处香港最西面,藏身于大屿山深处海岸边,是远离繁嚣城市的好去处。
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大澳是香港最古老渔村之一,不仅是旧日香港的渔盐业重地,更是古时海上运输业枢纽。这次我们向大家推荐半日行路线,始于广为人知的大澳传统棚屋。乘车到达大澳巴士总站后,向永安街方向步行迈进,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棚屋。世代以来,大澳都是渔民蜑家人的聚居地,渔民在岸边建造棚屋下榻,构成大澳现今的面貌。临水而建的传统棚屋,设计灵感源自渔船。棚屋的“棚头”是渔民日常作息之处,“棚身”多分为客厅、睡房及安放神位之地,而“棚尾”则用来晒咸鱼、海带等。游览大澳时,不彷细心观察棚屋的三段式建筑美学,了解渔民的建屋智慧,亦可乘舢舨小艇在水道中穿梭,近距离欣赏棚屋,细看棚屋之间用木桩及木板搭成的栈道,户户相连,感受大澳的水乡情怀。
参与文化工作坊 细味大澳渔民奋斗精神
想更深入感受大澳纯朴的人情味和丰厚文化?不妨参与由当地居民与非牟利组织合作举办的体验工作坊,一起登上传统棚屋,在古色古香的环境下制作传统渔民手作,包括晒咸蛋、造茶粿、制虾膏及织鱼网等。此路线为大家精选了较简易、互动性高的晒咸蛋及造茶粿工作坊,家庭游客也能轻松地体验渔民的传统手艺。
顾名思义,大澳生晒咸蛋黄是将撒盐生蛋黄放于日光下曝晒至干燥而成,蛋黄也从原本的黄色变成半透明的鲜艳橙红色。
晒咸蛋工作坊主要分享大澳特有的生晒咸蛋黄技艺,不但可实践盐腌工序,更可从导师身上认识手艺起源,了解“一物二用”的古时民间智慧 ——“蛋白”用于浸苎麻制鱼网,使渔网更防水耐用,剩余的“蛋黄”则进行盐腌和晒干,以延长食用日期。时至今日,蛋白保养渔网的手艺日渐式微,不过生晒蛋黄仍保留至今,成为大澳特色食材之一。传统文化有消逝也有流传,然而工艺盛载着的渔民奋斗精神却世代承传。
世代居住于大澳的茶粿工作坊导师阿盈十分认同 :“每一项工艺都代表了大澳每代人的奋斗精神。小朋友来工作坊,学到的不只是制作知识,更有老一辈的拼博精神。”
茶粿工作坊是本次行程的另一个推荐热点,导师阿盈提到,大澳的兴盛与邻里间的人情味息息相关。大澳的居民竭力守护当地文化,共同致力将手艺传承。她也一样,把事业重心建立在这小岛上,希望将祖传茶粿手艺推广予大众。阿盈为我们讲述旧日大澳渔民习惯带茶粿出海果腹的故事,每一颗茶粿都见证着渔民为口奔驰、出海奋斗的经历。她希望每一位学员,特别是小朋友,都能从工作坊中领悟“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”的真理——制作过程可能会经历失败,但只要坚持下去,一定可亲手造出美味的茶粿。大家在参与过程中,不彷多与导师倾谈,认识更多当地居民的故事及坚毅精神,课后带走的不只是技艺知识,更有珍贵的人生态度。
茶粿制作技艺已被列为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茶粿是以糯米制成的甜咸糕点,传统口味多为花生、豆沙及眉豆,时至今天仍十分受欢迎。
游走文物活化项目“大澳文物酒店”
大澳文物酒店坐落于大澳石仔埗街渡轮码头旁,前身为建于1902年的旧大澳警署,后来获评级为二级历史建筑,并活化为大澳文物酒店。
完成工作坊后,沿石仔埗街步行至旧大澳公众码头附近,即可到达充满古典建筑韵味的大澳文物酒店。酒店前身是旧大澳警署,古时为打击临近海域的海盗而建,更是香港其中一间最早期建成的离岛警署。直到2009年,香港历史文物保育建设展开“旧大澳警署活化计划”,此地也摇身变成以非牟利社会企业形式经营的酒店。大家游走此典雅建筑时,不妨认识酒店的经营理念,它们一直投入大澳社区参与、推广文物历史建筑保育、环保旅游及绿色生活,推动大澳经济,为当地注入更多活力。家长们不妨带上小朋友参加由酒店定期举办的免费“文化导赏团”,增加亲子互动性,让学习模式更生动有趣。此导赏团由专业导赏员带大小朋友游走酒店不同角落,一同了解每间客房的原本用途,探索大澳水警历史,细味昔日渔村风貌。
行程小贴士:酒店每日设有3节导赏团,每天下午3时、3时30分及4时开团,每节20分钟,出发前可先登入酒店官网预约。